连江筱埕镇:被大海偏爱的宝藏鲜城
去年冬天,同学聚会期间,在厦门从事海鲜批发业务的老朋友老张突然情绪低落。那个曾经在酒桌上夸口说“全福建的鱼我都见识过”的人,那时只能看着手机里的渔船图片唉声叹气。如今的货物,一天比一天难以收购,客户需要的野生大黄鱼,跑遍闽江口都难以捕捞到品质尚可的。
我未曾料到,三个月后重逢之际,那位五十岁的壮汉竟会拽着我,在连江筱埕镇的港口上雀跃连江县筱埕镇,望着渔船上一堆堆鲜活的水产,他眼中确实迸发出亮光。
筱埕镇的海鲜有多鲜?
天亮前跟老张去海边捡东西,我才明白"从海里到饭桌的鲜活过程"。蛤沙村渔港,穿着蓝白衣服的渔民刚上岸,筐里的花蟹还在动来动去,带尖儿的壳上还挂着水汪汪的海草,连周围的风都带着咸咸的甜味儿。
老张弯腰对着一位老妇人,手指拨弄着竹筐里的那个东西,咧嘴笑了,"瞧这上面的圆点,指甲那么大,花纹还不少,只在定海湾三十米的水底才能找到这种形状。"他拿起一个放进嘴里,"尝尝,配上酱油就是海里真正的滋味。"
新手怎么逛筱埕渔港?
和老张一起采购的那段时间,我悟出三条门道。每逢阴历初二或十六的旺销日,澳口村港口会汇集许多捕鱼的人,清晨五点到七点海水退落时,各种小型海产能堆积成小丘,要备好橡胶手套直接去拣,最鲜美的通常位于最里层。
想要感受渔民日常,可以前往红曲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老林家中体验,那里有座由百年老宅改建的农家乐。在那里,可以跟随船上的老手出海撒网,那些体格强健的男性会指导你分辨“流刺网”和“定置网”的不同。去年秋天,我陪伴他们前往北茭的渔网区劳作,两小时便捕获了二十斤野生黄鳍鲷,中午便在船上用海水烹制,鱼鳃呈现鲜红色,仿佛随时会渗出血来。
筱埕镇必吃的三样海味
老张的饭店现在有特色菜三个:清蒸本港大黄鱼、酒焖笔架鱼、白灼七耳鲍鱼。从福州来的客人经常请他提前安排清明前后黄瓜鱼的座位,这种鱼鱼鳔鼓胀像白玉连江县筱埕镇,脂肪丰富一吃就化。
有一次陪同广州的客人前往"渔排餐厅",那里建在海面上的木质包厢十分独特。刚从海里捞出来的小管(鱿鱼)端上来时还闪闪发亮,在锅里稍微煮一下就能食用,口感十分爽脆,甚至能借助筷子的弹力。美食家们都知道要为海菜炒饭留出空间,这道菜是用本地的"红菜仔"和虾油烹制而成,米饭粒粒清晰,带有明显的海洋风味。
除了吃海鲜还能玩什么?
上个月,我们带孩子去了筱埕,在小西洋岛度过了整个下午,在五彩石滩尽情玩耍。那些被海水不断侵蚀的花岗岩,呈现出千奇百怪的模样,有的形似海龟背负着甲壳,有的仿佛是莲花在礁石间盛开,退潮后,岩石的缝隙中常常隐藏着小螃蟹和寄居蟹。九岁的小侄女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了藏宝的标记,竟然把挖花蛤的普通活动,转变成了寻找宝藏的游戏。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地的海上流浪者文化。在苔菉镇和连家船交汇的民俗展览馆里,年满六十八岁的陈依姆能用福州方言演唱渔歌,陈列柜中那些只有手掌大小用藤条编织的鱼篓,以及用牛角雕琢的渔家号角,都彰显着过去"渔船如同生命般重要"的时光。尽管如今渔民都已迁居到陆地上,不过每逢节庆之日,各家各户的门楣上依然会贴上写着"四海平安"的红色对联。
老张如今在筱埕镇开办了海鲜处理作坊,凌晨三点收购的鱼,到了中午就能在福州、厦门的超市上架出售,速度非常快。上个月我收到了他寄来的新晒制的虾干,咬一口发出清脆的声响,口感鲜美好吃,里面还蕴含着阳光和海风的气息。
要是你也对市面上售卖的所谓海产感到不满,不妨找个周末前往筱埕镇。务必空腹前往,并且最好准备一个泡沫箱——那里的海里,总是藏着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据了解,当地许多海边餐厅最近都增设了"海边觅宝活动",建议关注这篇文章,前往时提及"海之子"作为特别词,即可享受九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