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姓王的同窗,他去年被派往连江县浦口镇担任该镇的主要负责人。这个位于闽东的小镇,四周群山环绕,镇上居民长期以来以养殖鲍鱼作为主要生计。去年七月连江县浦口镇党委书记,台风“杜苏芮”来袭期间连江县浦口镇党委书记,他在指挥中心凌晨三点还在仔细查看气象卫星的图像,那个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狂风暴雨猛烈地敲打着指挥所的金属屋顶,他手边的通讯设备不停地响起渔排损毁的紧急通报。
连江县浦口镇党委书记如何破解养殖困局
刚到任那会儿,王强看到渔民还在使用祖上传下来的竹制渔排,每次遇到台风,这些价值二十万的渔排都会被轻易掀翻,就像火柴那么脆弱。去年“海葵”台风来袭之后,他在宫口码头统计过,238家养殖户当中,有191家的渔排都损毁了。有个名叫林阿伯的养殖户坐在岸边哭泣,说他家三代人辛苦攒下的钱财,全都随着渔排沉入了大海。
为什么说鲍鱼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去年秋交会是个转折点,王强带镇上养鱼大户去福州看展,无意中看到了山东那边带来的新式塑料鱼排,那鱼排用的是食品级的高密度聚乙烯,不仅抗风浪能力强到能顶住十二级台风,上面还配了自动撒饲料的设备,他坐大巴回去的时候,望着窗外东海发呆,心里琢磨着,咱们这儿鲍鱼产量全国有三成,可养鲍鱼的方法还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
浦口镇乡村振兴有哪些新举措
今年春天,镇上举办了一次特别的"鲍鱼讨论会"。王强邀请了省海洋研究所的学者,当场展示了人造鱼排抗风浪的测试。当模拟九级风浪的设备运转起来时,经验丰富的渔民们看着毫无晃动的鱼排啧啧称奇。会议还没结束,就有68家表达了改造的意愿。如今来到宫鼻头这片海域,可以看到成排的蓝色和白色人造鱼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整齐排列,仿佛给大海穿上了格子布衣。
上个月去浦口探望他,发现这个从前埋头读书的人,此刻正和渔民一起,把鲍鱼装进快递盒子里。阳光照耀着他皮肤黝黑的侧脸,衬衫袖口还残留着海蛎子特有的咸味。他透露说,最近刚和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打算带领年轻人尝试网络销售。站在码头,看到新安装的"中国鲍鱼之乡"标志,我领悟到,乡村发展并非依靠华美的文字材料,而是体现在那些被海风塑造的饱经风霜的容颜上。记得点赞关注,下回带你们看浦口渔民怎么用抖音卖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