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老友回到家乡的见闻:这座位于闽江边的小城市,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机遇呢?
在上海生活了八年,最后还是被连江的鱼丸吸引回去的。上周我和老陈在连江大桥旁的海鲜店见面,他刚为新成立的渔业组织签了第三份合同。喝了几杯酒后,这个以前的互联网公司软件工程师含着泪水说。
为什么离开上海回连江?
老陈现年三十五岁,二零一五年刚从福州大学毕业,就投身于上海的网络科技行业大潮之中。他曾经获得过百万的年薪,也经历过无数个深夜修改程序的日子。然而,二零二二年夏天的一次身体检查,让他发现了高血压和脂肪肝等多种健康问题。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他幡然醒悟:他们团队里那些九零后实习生,熬夜的本事都比他强。
那一年最后的时候,陈伯回到连江老家过年,目睹父亲把刚运上岸的鲍鱼装进泡沫箱,用笔在箱子上标明「八小时内直送广东」,他这才意识到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小渔港,每天有上万吨海产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连顺丰的冷藏货车都堵在了国道上,父亲边忙边说,上海人吃的扇贝里,大概每三只就有一只是他们这儿的。
连江创业做什么能赚钱?
新年过后,老陈把上海的房产放到市场出售,带着五百万的初始资金回到了连江,他并没有选择热门的海产加工项目,而是决定从事「卖鱼获」的业务,不是通过摆摊,而是充当渔户和电商网站之间的「数字中介」。
2023年3月,他在黄岐半岛租了间能看到码头的办公室,每天早上都去跟渔民出海,第一次跟着「茂哥」的船去收丁香鱼,凌晨四点的海风吹得他直发抖,茂哥却指着雷达屏幕说:「你看这鱼群,今天能卖20万。」可到了下午,老陈发现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因为货代没弄好物流,竟然在仓库里闷死了一半。
那个晚上,老陈在港口坐到天亮,仔细查看了连江统计局的所有资料:全县2022年水产制造量达到168万吨,在国内排名靠前,不过网络销售的比例还不到十五分之一。渔民会进行水产养殖,却对网络推广不熟悉;网络销售商擅长经营,却不了解海鲜的特性。这位计算机从业者因此意识到了自己的作用。
连江创业要注意什么坑?
老陈的「海鲜云仓」在8月份刚开始运营时,几乎在第一步就遇到了麻烦。他兴致勃勃地与一家大型生鲜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首批500只梭子蟹发出后,在客户收货时,却有120单出现了投诉福建省连江县,抱怨「蟹钳脱落」。经过调查发现,连江的梭子蟹在捕捞之后需要进行「捆扎保鲜处理」,但他为了图方便,选择了机器包装。结果铁扣绑得太紧,反而损伤了蟹壳。
林伯这位六十岁的老渔民教训了他,说海鲜都是活蹦乱跳的东西福建省连江县,必须像对待长辈那样小心对待。接着,老陈找来了三位拥有三十年丰富经验的“养鲜师傅”帮忙。他们给每只螃蟹都用手工的方式用橡皮筋缠绕了八圈,泡沫箱里面垫了三层冰袋,并且在箱子上贴上了“连江渔港直供”的溯源二维码。到了十月份的双十一期间,他的梭子蟹产品销量火爆,达到了一万两千单,而退货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三。
老陈的合作社目前已经和47家渔民达成了合作,他们冬季主打销售的鲍鱼礼盒选用的是连江本地的「皱纹盘鲍」。礼盒内附赠了手书的使用说明,有用户在小红书上分享说「连汤汁都带着大海的风味」。上个月,连江县政府授予他10万元的「数字渔业扶持资金」。办公室里新增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科技创新助力,服务渔民尽心」。
前两天经过连江新开的「十里渔市」,目睹老陈和几个年轻主播在直播捕捞的场面,背后港湾里停靠着许多条蓝白相配的新式渔船。码头上,身穿卫衣的年轻人和头戴斗笠的渔民相互交错,空气中既有鱼腥味,也飘散着咖啡的气息——这个过去依靠体力谋生的小城镇,正逐步受到像老陈那样的人悄然影响。
你瞧那座横跨海峡的桥,老陈指向前方那座连江大桥,夕阳正把它的斜拉索染成金色,他感慨道,曾经以为外面的天地辽阔,回到家乡才明白,故乡的海洋比上海的核心商务区更能承载人的抱负。
如果你也想回到家乡开创事业,或者渴望品尝连江的海味?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中秋节时可以帮你带来最新鲜的鱼丸!如果觉得老陈的经历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和保存,让更多人了解连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