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和老王在茶馆聊天。老王是福州民宿的策划人,经验很丰富。他忽然拿出一叠照片,是上个月在连江县潘渡乡仁山村拍的。他看着照片,眼睛发亮,说那个地方,是福建最没被人发现的地方。
为什么仁山村能成为避世桃源首选地?
老王拿给我看的第一张影像,描绘了清晨六点的仁山村全貌。轻柔的薄雾像轻纱一样笼罩着黑色的屋顶和的墙壁,五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山腰上分布得井然有序。他讲起当时县里的文化旅游部门的朋友带路,经过三个急弯之后,整个村庄就毫无预兆地出现在眼前。他当时下意识地猛踩了刹车,后座上那些重要的图纸就散落了一地。
那个离福州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的村落,现在还完整留着用土坯砌成的房屋。老王觉得最神奇的是村里那口刻着乾隆年号的四眼水井,"住在这里的人现在还用井里的水来酿造当地的米酒,我尝了一口,差点把本来要办的事情给忘了。"
在仁山村做民宿究竟有多难?
老王在改造过程中损失了不少头发,某天深夜他通过信息告诉我,他曾经被八十六岁的林阿婆拿着扫帚追遍了半条街道。他想把阿婆家中闲置的粮仓改造成茶室,可老人误以为是要拆除祖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天帮阿婆挑十担井水,最终才获得了签订合同的机会。
最让人头疼的是水电工程。村里部分老宅子还在用七十年代的管线,老王他们团队在三月阴天里忙活了两个礼拜。有个晚上调试地暖时,整个村民旅馆突然停电连江县潘渡乡仁山村,他们打着照明工具修到半夜,村长端着鸡汤来看着他们干。
仁山村的晨昏究竟有多妙?
他现在最自豪的是清早的计划,就是用米浆的香气把客人叫醒。他和村里擅长做籼米粿的巧英嫂一起合作,每天现磨的米浆带着柴火味道飘进房间。有位上海客人说,这种味道让他想起了老家的煤球炉,离开时特意买了二十斤粳米带走。
傍晚时的活动更有趣。老王在观景台放了十二个酒瓮,太阳落山时打开盖子,多年酿造的青红酒香气往山谷里飘散。他告诉我,上周三一对情侣喝酒时,忽然决定要租下后山的荒地种葡萄。他给我看游客在留言本上画的画,其中一幅漫画把他画成梳麻花的"山大王"。
老王在帮我指引方向时,注意到电子地图上依然标注着"连江县潘渡乡仁山村(建设中)"。这位有主见的规划者执着于维持村庄原本的样貌连江县潘渡乡仁山村,只在细微之处融入当代的便利设施。譬如,把智能门禁系统安装在旧式木门的门环位置,让地暖的管线看起来像是灶台的排烟管道。
他让村民信服的技巧,在于手机里记录的入住情况统计。目前非周末时期,有百分之七十的客人入住,端午节期间更是住满了所有房间。上个月,村委会自己联系他,想把旁边废弃的知青楼也交给他进行翻新。
喝到茶水第三个循环,老王拿出一段影像资料,画面展现黄昏时分,他家的土狗"糯米"正和客家的孩子一起数天上的星辰,镜头慢慢掠过那些透出温馨灯光的居所,每户人家里面都正上演着各不相同的经历,如果你也渴望找到一处能够让心灵得到休憩同时又不让身体感到不适的清净之地,不妨先去他的小红书账号#山居笔记里看看。
(随手点赞的人,今年订房不用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