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边上,有一片被海浪不断冲刷的陆地,那里有一个让许多远离家乡的人深深思念的地点——福州市连江县坑园镇。接下来要分享的,是我儿时伙伴张柱子回到家乡开创事业的经历,也许能给那些在都市和故土之间犹豫不决的人一些思考。
坑园镇适合返乡创业吗?
张柱子在厦门电子厂工作了十年,去年秋天背着双肩包回到了坑园镇。我去了码头接他,渔民码头上鱼腥味儿和海风混合在一起,他却猛地吸了一口气,说:"这种味道比车间里的润滑油香。"那时候谁也没有料到,这个选择竟然让他成为了镇上的名人。
他租下那栋荒废的学校建筑时,我嘲笑他想法太荒唐,说他肯定是糊涂了。"你明白什么,"柱子坐在满是牡蛎壳的滩涂边用手势比划,"咱们坑园镇特有的'海潮气息',就是最吸引人的金字招牌。"他其实一直憋着劲想做海产干制品,发誓要让全国民众都能品尝到地道的连江风味。
坑园镇海鲜好在哪?
去年冬至前那个台风肆虐的夜晚,我亲眼目睹了柱子那股犟劲儿。凌晨三点他跌跌撞撞闯进屋里福州市连江县坑园镇,雨衣里还包着半筐正冒着泡的东方鲀。"这是老渔民刚打捞的货,这品质在网上都抢着要呢!"他眼睛亮得跟灯塔似的,连夜带着伙计们搞直播,镜头里坑园渔港的黎明景致美得让人心酸,那天居然卖出八百多份。
最让人称奇的是他推行的"参鲍认养"项目。城里人通过网站购买鲍鱼幼体,柱子会定时寄送养殖场鲍鱼生活环境的影像资料。上海一位女士专程前来探访,站在养殖网箱边感动落泪,回忆起小时候在坑园镇外祖母家,总爱坐在石头上观察鲍鱼。如今柱子的合作组织已经帮助二十多位渔民增收,甚至有退休教师加入客服团队,表示愿意为远离家乡的坑园人传播地方方言。
坑园镇交通方便吗?
上周我陪他前往福州参与冷链运输行业展会,沿着新铺设的海滨道路高速行驶,四十分钟能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卡车上装载着刚完成可门港保税区检验的海鲜礼品箱,他指着电子设备上的配送数据说明:"瞧,上午从坑园镇启程,当天下午就能送达杭州居民餐桌上。"
镇东头的电商产业园区已经建成,原先闲置的码头仓库变成了直播场所。天黑之后,闪烁的灯光不仅来自海上的渔船,还有许多亮着窗户的房屋,它们属于坑园镇居民,他们的生活正像海潮一样,一天天更加兴盛。
要说起坑园镇有什么与众不同,那可能是清晨港口停泊的渔船,也可能是晾晒场上起伏的海带,还有乡亲们脸上那种如同被盐风侵蚀过的纯真。这里的潮水时涨时落,可一直扎根于此的人,总能在波涛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不妨点个赞福州市连江县坑园镇,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乡往事,记得保存转发,让更多人了解坑园镇的风情。